下载APP
扫码下载品观APP,
与化妆品产业一同进化!
搜索

韩流之后再无“韩流”

趋势 甘佳雯  ·  2019-02-28
中国化妆品市场的竞争正从国与国之间潮流文化的对垒,逐步转变为企业之间的正面较量。

未命名_副本.jpg

外资化妆品巨头们的2018年财报比拼终于进入尾声。在这些沉甸甸的成绩单中,我们发现,地域文化对企业业绩表现的影响正在减弱,同地域/国别企业业绩一边倒的现象被逐渐打破。

具体来看,过去一年中,韩企中,LG生活健康取得两位数的强劲增长,而爱茉莉太平洋仅微增0.8%;欧美企业中,欧莱雅录得过去14年以来的最高年度销售增幅,宝洁净利润增长18%,而科蒂、联合利华的业绩却有不同程度的下滑;日企中,资生堂的净销售额、营业利润和净利润均创历史新高,而花王的业绩却未能达到预期。

微信图片_20190228150324.png

众所周知,这些外资巨头的业绩与其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几乎呈正相关。也就是说,根据它们的2018年业绩表现,我们难以判断当下的中国化妆品市场是日韩潮流更盛,还是欧美企业风头更劲。

回顾以往,在中国化妆品市场30余年的高速发展历程中,每个时期几乎都有强烈的地域文化主导整个市场。

比如,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宝洁、联合利华、欧莱雅等欧美企业相继进入中国,凭借在产品、营销、管理上的全面领先优势,欧美系品牌成为中国化妆品市场的主要力量,甚至“垄断”了十多年。

到了90年代末—2010年,伴随着访日游的增长,以及日本化妆品企业对中国市场的深度布局,资生堂、佳丽宝、高丝等日本企业在中国迎来发展的小高峰。2010年,资生堂在中国市场以16%的增速,超过了欧莱雅的11.1%。

而2013年—2016年间,在各类影视剧为代表的文化输出热潮中,韩流文化在中国市场肆虐,韩国化妆品也借机在中国异军突起。期间,LG生活健康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一度增长近200%,爱茉莉太平洋也连续数年保持40%以上的高增长。

这段时间里,资生堂、花王等日妆企业集体陷入了下滑通道。与此同时,欧美企业的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欧莱雅在中国市场的增速连年下滑,2014年跌破双位数;宝洁更是备受大众拷问,2015年净利润一度暴跌39.5%,倒退到2006年的水平。

韩妆的集体高增长在2017年初萨德事件爆发后落幕。有意思的是,在此之后的两年间,不论是欧美企业,还是日本企业,还是逐渐过气的韩妆,抑或初露头角的的泰妆,都没能主导中国化妆品市场的风潮。

换言之,流行文化输出对外资化妆品企业业绩的影响力减弱了,中国化妆品市场的竞争正从国与国之间潮流文化的对垒,逐步转变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正面较量。

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市场接收到的流行文化更趋多元,很难再有绝对的主导者;另一方面,不论是消费者,还是整个化妆品市场,都在逐步回归理性,市场竞争更趋成熟。

从2018年外资巨头的表现来看,当下化妆品企业之间竞争的关键点在于,品牌与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群体的距离有多远。这一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产品:满足消费者的最本质需求

产品,是品牌与消费者最直接的沟通。

过去两年间,高端品牌对外资化妆品巨头业绩的影响,已然成为业内周知的关键点。在这样的变化背后,虽然有升级性消费的推动,但更多的在于消费者对化妆品本质需求的回归。

尤其是近两年随着“成分党”的兴起,消费者对化妆品在功能层面和安全层面的需求愈发凸显出来,新鲜的包装概念、快速的产品焕新等能够在精神层面带来愉悦感的玩法,或许只能是锦上添花般的存在。

未命名_副本.jpg

与此同时,消费者对化妆品的诉求也在“升级”。

天猫新品创新中心的相关报告显示,新世代消费者主要受困于油痘、衰老、暗黄和敏感等肌肤问题。也就是说,与这些问题相对应的化妆品,是他们的主要需求,而不再仅是保湿等基础需求。

品观APP发现,这样的需求,与一众高端化妆品品牌的主打功效“不谋而合”,雅诗兰黛、兰蔻、SK-II等明星品牌的明星单品也均围绕着解决这些皮肤问题而展开,其中“修护”、“抗衰”、“抗皱”是主要诉求。

未命名_副本.jpg

从最终业绩表现来看,资生堂、欧莱雅、LG生活健康等财务数据亮眼的企业,几乎都有多个此类高端品牌构建的稳固矩阵,且品牌之间从主打功效、定位等层面有所区分;而爱茉莉太平洋、联合利华、科蒂等在高端领域几乎乏善可陈,科蒂的高端品牌主要集中在香水领域,爱茉莉太平洋即便有雪花秀等定位相对高端的品牌,但其明星产品主打的功效主要围绕滋养、滋润等展开。

这样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凸显了对消费者需求升级的把握。显然,相对“滋养”,“抗衰”、“抗皱”等进阶功效更为接近当下年轻消费者对化妆品的诉求。

简而言之,随着中国化妆品市场的日渐成熟,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地将回归到产品层面的比拼。

营销:无限接近年轻消费者

在产品具备竞争力的同时,如何与年轻消费者展开沟通和对话,是外资化妆品企业在业绩上拉开差距的关键。

众所周知,近年中国化妆品市场的扩张与年轻消费群体的贡献不可分割。凯度消费者指数2018年的数据显示,30岁以下的年轻人贡献了中国化妆品市场约50%的份额,且未来10年这部分人群都将是化妆品消费的主流群体。

而从这些年轻消费者的行为习惯来看,电商和社交平台无疑是他们活跃的主要阵地。公开数据显示,小红书的用户群体中女性用户约占70%,18-35岁的用户约占70%;艾瑞数据显示,微博30岁以下用户的占比超过53%。

因此,能否在这些渠道触达年轻消费者,也直接影响到品牌的关注度和业绩表现。

2018年,欧莱雅实现高端品牌入驻天猫的全满贯,其中,YSL美妆入驻天猫的首个超级品牌日,不到半天时间销售额突破3000万。除此之外,雅诗兰黛、欧莱雅也频频将旗下品牌的新品发布放在电商渠道,其中雅诗兰黛售价近千元的线雕精华,在天猫发布首日即销售近万支。

未命名_副本.jpg

同时,对天猫超级品牌日、双11等的高频次参与,也直接刺激了品牌的业绩,欧莱雅、雅诗兰黛、玉兰油、SK-II,包揽了2018年双11天猫美妆销售榜前五,欧莱雅在财报中还特别提到了旗下品牌在双11的强劲表现对整体业绩的贡献。

事实上,对大多数外资企业来说,电商不再单纯是个零售渠道,它还兼顾了品牌的曝光、推广、探测市场机会等作用。得益于数据积累,电商业务高增长的外资企业对消费者也有更深入的了解,反过来又使数字营销更精准。

2018年,从双微一抖(微博、微信、抖音)到小红书等舆论口碑平台,随处可见兰蔻、肌肤之钥、资生堂等品牌的渗透。

据腾讯社交广告公布的数据,雅诗兰黛、兰蔻、YSL美妆等品牌在朋友圈广告的复投频次都是两位数,同时它们也是微博开屏广告的常客。除此之外,资生堂、兰蔻、肌肤之钥这三大品牌在小红书上的笔记数量分别超过34万、26万和25万,既有KOL带动也有消费者分享,品牌与消费者之间保持着充分深度的互动。

显然,通过新型营销手法和渠道,无限拉近与年轻消费者的距离,是当下品牌增长的又一驱动力。

【版权提示】未经授权许可,任何人不得转载、复制、重制或通过其他方式使用本网站内容。如需授权,请发送需求至meiti@pinguan.com。
冯扬博赵梓凯钟惠兰桂亚超胡星燕黄华黎锦洪陈文丽孔晓晨王程...   等2688人看过此文章

参与评论(0)

登录后参加评论
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发表评论
点击加载更多

最新会议

全部会议

2025CiE美妆巡展·成都站

2025/05/28-28

成都龙之梦大酒店

广告
品观APP
  • 品观新闻
  • 品观找货
  • 品观知识
下载品观APP,与化妆品产业一同进化!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2019 品观科技版权所有 / 鄂ICP备17026809号-1 鄂公网安备420106020033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