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现实中的企业家是不可能收到来自未来的信件的,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创造力去擘画未来。环亚集团董事长胡兴国,正是这样一位创见未来的产业先锋
文/张兵武(《化妆品观察》主笔、心思力智业联合体创始人)
日本当代知名作家东野圭吾的小说《解忧杂货店》中有一位颇受命运青睐的女士,她能准确地预见到地产升值、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电脑普及、互联网时代到来,并踏准节拍进行投资,由一无所有的孤儿迅速成为拥有巨富的企业家。
她并非如巴菲特一般有着特别的投资天赋,其好运在于能够收到来自未来的信件——经历过未来种种事件的人写给她的。
当然,小说中轻松实现的“穿越”在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现实中的企业家是不可能收到来自未来的信件的,他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创造力去擘画未来。
胡兴国,正是这样一位创见未来的产业先锋。
在中国美容化妆品产业,胡兴国已打破两重跨界魔咒——美容专业线跨界日化线难,代理商跨界玩品牌难——在这两条跨界之路上已经倒下一批先烈,还有一批企业在艰难转身。
上世纪末,胡兴国的环亚公司是美容专业线代理界响当当的“西南王”,日子滋润,再大牌的厂家也得敬他三分;给他带来更大影响的自创品牌美肤宝最初也是走专业线。而如今,环亚的事业版图中,专业线已成为过去时,代理业务也将画上休止符,一个覆盖多渠道、不同消费层级、多日化品类的多品牌阵营已初具气象。
2014年,随着主打“无硅油”理念的滋源品牌在全国市场强势铺开,胡兴国正开始打破第三重跨界魔咒——做护肤品的难做好洗发水。他说自己准备好了投入10个亿去完成这一跨界工程。
在跨界的道路上,胡兴国不是没有交过学费——由代理商转型之初因惯性思维作祟曾接连推出8个品牌,到后来又不得不一个个砍掉;被寄予厚望的冠军洗面奶也折戟沉沙;好在他在收缩战线的过程中完成了意识转型,找到了企业成长之本,最终走上了稳健发展的品牌商之路,才有了今天让人仰慕的环亚。
“愿景”一词,英译为Vision,它本身也有视力、视觉之意;我相信,胡兴国之所以能打破魔咒,在于他将未来看得更清晰,并能为愿景做出更彻底的改变。
2011年底,已经拿到港交所股票代码、做过路演的环亚,只差最后敲钟一步程序即可上市。在当时股市行情不利的情况下,胡兴国毅然终止上市进程。港交所跟他讲,只要你愿意,随时重启上市进程,三个月环亚的股票就可以进行交易。
企业家想上市,就像人要出一次麻疹一样,知道了上市是怎么回事的胡兴国对此已不怎么感冒,如今的他把未来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在走向未来的路上,胡兴国是个出色的引领者,无论事业如何发展,教师出身、创业路上曾历经艰辛的他始终保持本色、不端着、不摆谱。这么多年,大家一直追随着这位平易、有趣的大哥。
我问他为何能让大家始终跟随、不离不弃,他说:没那么复杂,真诚相待就好!
真诚相待,不只是一句好听的口号,而是实际的行动。在跨界转型的过程中,环亚投资自建办事处;当办事处实现稳定盈利之后,胡兴国又将所有办事处无偿送给员工,让他们转型为与环亚独家合作的经销商。这种大哥式的江湖情怀,将更多的高端人才吸引到他身边。
楼能建多高,得看地基有多深。高效稳定的团队、亚洲规模最大的化妆品研发中心环亚研究院、行业唯一的院士工作站、亚洲第一的美容化妆品博物馆,胡兴国低调地铺下这一块块基石,悄悄地将梦想放大。
为未来奠基,我看到了胡兴国所没有说出来的更具想象力的竞争空间。
>>张兵武(左)与胡兴国(右)
兵武面对面
张兵武:在7月举行的2014(第七届)中国化妆品大会上,你提到了跨界,我觉得你其实完成了两重跨界,第一是从代理商跨界变成了品牌商,第二是从专业线跨界到了日化线,而这两方面几乎都是行业魔咒,一般很难成功,但是你却打破了这个魔咒,想听听你自己的看法?
胡兴国:首先我觉得机会更重要,赶的时机很好,当初我们刚从代理商转变过来开始做厂家的时候,厂家竞争没有现在这么激烈,对现在来说,再做一个公司会更难。
张兵武:但机会是相同的,很多人都是在那个时候去跨界转变,也没成功。
胡兴国:我觉得没有转过来主要是三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没有用心,经销商做品牌都是顺带着赚钱,主业都在做代理。很多人寄望找个职业经理人就能做成功,想依赖别人去挣钱,但自己没有全力以赴去做,这一点是很致命的。这不是说职业经理人不好,而是经理人不具备很全面的能力。因为那个时候真正做一个品牌成本并不高,如果职业经理人能力全面,他自己就会创业了。当时的职业经理人要么只懂产品、要么只懂品牌、要么只懂销售,能力较为单一。
第二是转变的过程其实是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的,跨过去的时候如果没有做好准备,不知道水有多深,就很容易失败。此前很多人没有准备好持久战的想法,转变到中途的过程中资金链断了,也就失败了。我在转变的过程中没有赔上自己的身家性命,环亚从经销商转变做品牌,代理业务还在支持整个公司的发展。
第三是意识问题和人才问题,经销商观念上没有转变到做品牌的意识,以为做品牌就是新上一个项目,只是找个人负责而已。没有专门的人才储备。其实经销商跟品牌商还是差异很大的,品牌从能力上最少包含了品牌、产品和市场几个方面,但是经销商本质上就是销售。
张兵武:经销商在转变为品牌商的时候,固有的思维仍然会起作用,你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
胡兴国:实际上也是走一步看一步,摸着石头过河。过去认为自己做经销商很牛,但是转过来发现自己很多地方都不懂。比如对产品不懂,局限就是产品;对生产不懂,局限就成了生产;对品牌不懂,还得研究品牌;对市场不懂,还要去研究市场。经销商与品牌商这两者本质上是存在很大差异的。
所以,从自己的理念到团队都要一起转型,不少人没能转变到做品牌的节奏,还在用经销商的玩法,这肯定行不通。
张兵武:在这个过程中,你有没有犯过错、交过“学费”?
胡兴国:我觉得很有意思的事情是,现在很多朋友出来创业,从经销商转变过来。我们之前犯的错误,他们会跟着我们的脚步踩着犯,重蹈覆辙。
比如,今天大家会觉得品牌太重要了,品牌要有定位,哪怕很小,做好一个点,做好一个产品都非常不错,一个脱毛膏都能卖成老大。
但是从经销商转过来的朋友通常采用的做法是,卖不好,再出一套产品,延续的是经销商的招商思维。我们之前犯了很多同样的错误。
我曾经同时出过8个品牌,赚不到钱再继续出一个品牌或一套产品。但是现在,我们出一个产品都是三思而后行,讨论之后再讨论。
这么多年,倒过来看这个过程会发现,很多后面的人真是踩着你的脚印在犯错。你指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别人还会反驳说,“不是这样的,你的说法是错的,不要拿你过去的眼光看我们现在的问题。”
张兵武:做代理商和做专业线的经历对你跨界有帮助么?
胡兴国:有经销商背景的品牌,市场的经验是非常丰富的。他懂得如何搞定零售终端的人群,对品牌的玩法和打法非常熟悉和全面;而过去做专业线,讲究的是专业,对美容知识的了解强过一般的做工业的,例如手法、产品、教育和培训等方面,这些后期都很有帮助。
张兵武:你是哪一年开始转型的?
胡兴国:1999年开始做品牌。
张兵武:那时候你做代理做得怎么样?
胡兴国:那时候人家喊我“西南王”啊,很牛的。
张兵武:日化线和专业线都在做代理吗?
胡兴国:主要还是做专业线,日化那个时候还不太做。
张兵武:那你做代理做得那么爽,为什么还要去转型呢?
胡兴国:说实在话,那时我做专业线经销商碰到了天花板,那个时候我有两个选择,如果我不来做品牌,肯定往下走开连锁。我在昆明开过一个化妆品专营店,当时把各大商场吓一跳。在闹市区开个几百平方米的店,取名“环亚化妆品城”,后来工商局还来制止说不能用这个名字。当时各大百货公司的都来看,担心未来区域内的零售业态会不会发生什么变化。
当时就两个选择,往上走还是往下走的问题,总得把握一点东西,否则纯经销商确实有点辛苦,最后还是选择了做品牌。
张兵武:代理业务还有做吗?
胡兴国:基本上是彻底放弃了,现在还有一个部门在做,专业线的一些牌子,最终也将都不做了,改做自己的品牌。
张兵武:这几年从专业线转过来做日化品牌,然后成为国内品牌的领头羊,现在是什么感觉?
胡兴国:实际上我觉得做得好,主要还是抓住了机会。我们当时还好把握机会比较快,赶紧掉头转过来做日化。后来打广告,做宣传品牌,当年广告拿2、3千万可以打得风生水起。
第一支打广告的内容就是“争做冠军洗面奶”。我当时也很激动,因为当时洗面奶规模很大,还没有第一品牌。因为我想跳过“小日化”,直接做超市。当时如果直接做一个整套的产品,可能就做成了。后来很极端的做了七个洗面奶,觉得规模够大了。后来失败之后进行总结,发现消费者不单独买洗面奶,而是在买护肤品的过程中,顺带把洗面奶买了。
张兵武:整个渠道就这样就跟着你转型了?你当时是自建新渠道还是怎样?
胡兴国:我们做品牌也有代表性。为什么经销商做品牌都很坎坷呢,就是本来你自己过去是做经销商的,现在转变做品牌了,谁来帮你做经销商?所以环亚很特别,弄了很多办事处。渠道上差不多90%都是办事处,有极少数几个经销商。
张兵武:办事处都是自己投资吗?
胡兴国:对啊,但是现在都送给办事处的员工了,让他们重新去做经销商,所以他们现在都很幸福。
张兵武:还有股权关系嘛?
胡兴国:没有股权关系,全部都是送给他们的。
张兵武:最多的时候有多少个办事处?
胡兴国:40多个。
张兵武:那挺恐怖的,管理起来的难度会非常大。你当时怎么会考虑到去完全自建办事处呢?
胡兴国:可能因为我们是农村出来的,老乡特别多,特别的放心。相同做法的在这个行业还有,比如温州人。其他人可能缺乏这种资源,缺乏信任土壤。
张兵武:把办事处转为经销商,全给员工是出于什么考虑?
胡兴国:主要是后来基本上不管了,而且也实现了盈利。我这人的心态是,不是我的钱我不去赚,因为这活都是别人干的。而且前期的投入,别人早就帮我们赚回来了。
张兵武:你心态蛮不错。我此前一直有一个感觉,环亚的团队战斗力确实很强,好多都是子弟兵。而现在,也都是你的子弟兵在做代理商,这个是很多公司无法比拟的。
胡兴国:他们现在虽然转为独立的经销商了,但是我跟他们有一个潜规则的约定,就是只能做环亚的品牌,不能做其他的。所以现在环亚的代理商是比较独立的,专业、专注做环亚。
张兵武:大家都说你们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很稳定,这方面你有什么诀窍吗?
胡兴国:没有什么诀窍,真诚相待吧。反正别人挖我们的人很难。
>>胡兴国在2014(第七届)中国化妆品大会新闻中心接受专访
张兵武:现在的美肤宝发展得怎么样?
胡兴国:我们今年正在准备“战略修正会”,是关于从2014年到2018年的五年规划,10月7号在井冈山举行,主要是对每个品牌的过去进行分析和总结,规划未来应该怎么做。
现在品牌知名度应该够了。但是确实还是缺少了一些东西,比如品牌的树立、走进百货等,这两个方面有些缺失。但是我相信经过我们的调整,在未来两年会有一个爆发。
张兵武:你说的品牌树立,主要是从哪些方面去做?
胡兴国:美肤宝过去把防晒霜打成了第一,现在整合成一个美白的品牌,把防晒归到美白里面,属于美白类。然后整个产品和品牌形象都会重新梳理。
而且我们这些决策是基于很多数据的,比如说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原来美肤宝的美白销量其实非常大,所以我们也是顺应这种发展的趋势。
张兵武:技术上能支撑到么?
胡兴国:技术应该是环亚的强项。最早在2003年我们就跟韩国研发团队建立了合作,2006年搬到现在这个地方(广州科学城)的时候,招了一批硕士和博士,建立了自己的研发团队和机构。环亚集团是行业最早做研究院的。后来还引进了很多国际化人才。我们现在的院士工作站,这个是行业独一家的。所以在这方面,环亚集团在这个圈子内,我很自信一定是一流的。
张兵武:科研对你企业发展的实际贡献大么?
胡兴国:我个人是非常重视科研的。第一是过去懂一点小专业,第二我始终认为产品是本,做营销策划的时候,我特别反感别人说什么“不在于卖什么,而在于怎么卖”,完全属于忽悠嘛。但是消费者是不能忽悠的,更不要说产品出问题了,产品问题可以要了企业的命。
未来在跟国际品牌竞争的过程中,如果科研和质量这一关过不了,那肯定会输。业界已经有很多惨痛的案例和教训。
除了品质之外,我们还特别注重评估,从2005年开始我就跟我们的研发提出三个阶段的说法:第一是安全,这个是必须的;第二是有效,所以我们现阶段在这个环节做得特别多,除了安全合法之外,还要评估其功能是不是真正的有效;第三步就是创新和特色,搞出自己与众不同的东西,现在环亚研究院储备的技术都是属于这些方面的东西。比如我们现在搞的滋源无硅油洗头水,实际上就是一个创新的产品。
未来,我觉得实际还是要创新,随波逐流不可能实现什么突破。
张兵武:你现在做了中国医药质量协会化妆品委员会的主任,担任这个职务是因为你在质量上这一块抓得比较狠,是嘛?
胡兴国:担任这个职务是地方药监局推荐的,但是国家药监局也来我们这里参观过很多次,对我们也是认可的。现在主要是牵个头,推动化妆品行业GMP标准的制定。我们在这一块,提出了一个“质量万里行”的概念,我们牵头组织国内的一些行业朋友,包括联合《化妆品观察》等,去国际上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研发和生产管理,跨行业去学习,比如医药行业。
早年我自己去LG考察,发现他们的生活健康部门,一大批的科研人员在研发,非常震撼。这种榜样的力量是非常重要的,对行业会有很大的启发和激励作用。
张兵武:你刚才说此前出过8个品牌,现在除了美肤宝之外,整体的架构是怎样的?
胡兴国:现在整体比较谨慎,但是今年会多出一个品牌出来。法兰琳卡会转型做精油护肤,以百货为主,现在跟新疆薰衣草的研发基地、甘肃的玫瑰研发基地签了合作协议。而针对防晒,我们会出一个新品牌,叫做“太阳花”,主打专业防晒,主攻超市渠道。美肤宝则依旧专注在专营店渠道,其中草本系列以超市为主,只做背柜,不做货架。滋源主打天然洗发水。
张兵武:这里还有另外一个跨界的魔咒,行业内做护肤品的都不敢轻易做洗发水,不知道你推出滋源是出于什么考虑?
胡兴国:我觉得,整个泱泱大中华,怎么可以没有自己的洗发水呢?然后就做了“蕾拉”,但是找不到点,然后策划说做发膜,但是发膜太小众了,也卖不出几个钱。蕾拉做了两年了,后来认识杨建中博士,他说的天然头皮护理洗发水这个点我就很感兴趣,然后去日本考察,超市货架全是类似的品牌,所以我就觉得机会很好。
张兵武:对市场风险有没有考虑?
胡兴国:这个东西就跟我之前从经销商转型过来做品牌一样,自己已经预备好了,环亚集团准备了10个亿的资金来做这个项目,势在必得,必须拿下。
张兵武:我感觉目前市场声势还可以,实际情况怎么样?
胡兴国:实际上也可以。我们是3月份开的招商会,6月份才上市。产品之所以出不来,是包装和原料造成的问题,一些原料在国内一直买不到。现在到9月底,80%的KA卖场渠道都已覆盖,专营店也在卖,但是两套包装略有差别。专营店的量还有限,不过,我们现在算第一品牌了,跟小公司比已经绰绰有余了。下半年预计在专营店的回款会超过5000万,KA卖场渠道一个亿的回款目标也会超过,到12月份KA卖场系统会全覆盖。
张兵武:现在你们整体百货这个渠道怎么样?
胡兴国:说良心话,我们还很弱。但我们明年会分成两套班子。我们挖了一个资生堂顶级牌子的老总,专门来负责百货渠道的操盘。
张兵武:电商渠道如何?
胡兴国:电子商务我们做得很牛,国货领域我们是第一家上去规范市场的,原来大家都不管,而且天猫的“1+N”模式是环亚创造的,就是指一个旗舰店加N个专卖店。这是第一个线下品牌创造的线上的模式。目前们国货销量应该排在第二了。
张兵武:你对环亚电商是如何规划的?线上线下如何划分?
胡兴国:未来电商的销售要占到总体的20%以上。我前不久拿到一个报告,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化妆品主要渠道共四个,专营店、百货、超市和电商。未来份额最少的是超市,只有20%;百货倒数第二,大约在23%;专营店在25%-26%;最多的是电商,达到27%。现在我的比例大约在15%左右。
张兵武:最近还有一些什么样的大动作?
胡兴国:没有什么大的动作,未来可能会上一个沐浴露的品牌,但是还没有写进规划。现在的话,要做美肤宝的彩妆。我们正在与合作的韩国公司在广州建彩妆厂,规模也比较大,有上万平方米,9月份开始投产。国内的彩妆在研发和产品策划方面不行,而韩国人在这个方面是还可以的。
张兵武:你也提到做一个品牌,要做就是大投入,保证它的长期发展。这里涉及一个资金的问题,你们前两年说要去香港上市,现在进展怎么样了?
胡兴国:目前已经停在那里了,因为我们2011年准备工作都做好了,路演都完成了,只剩下敲钟上市,但是当时觉得太便宜。我们准备的时候,香港股市的指数是2万4千点,但是等到快要敲钟的时候,只剩下1万8千点,所以最终还是没有做。中介费花了3000多万,连股票号都拿了。但是我们清楚地知道上市咋回事了,当时还到新加坡、英国、上海、北京等地去做了路演卖股票。现在只要我们愿意去重启,基本上都可以实现,3个月就可以搞定。
张兵武:那你现在是什么想法?
胡兴国:现在还是不想上。企业发展业绩挺好,增长空间挺大,干嘛要卖股份。不过也不是不想卖,只是还没有想好。
张兵武:你以前说了解了上市的操作过程之后,也准备搞一个基金,现在情况怎么样了?
胡兴国:这个基金真搞了,定位是做一个产业基金。但是钱投不出去,没有合适的项目。你可以帮我推荐一下。这个基金接触一些项目之后,觉得不太理想。
张兵武:我觉得这个市场最缺的就是产业基金,现在很多风投都不靠谱,觉得企业做得好,然后想进去沾点光,是投机性质的。
胡兴国:我原来想做产业基金,专注在化妆品领域,不做其他行业的事情。环亚的企业文化就是“专注日化、百年环亚”。做这个基金比一般的PE基金和VC基金更有意思,因为一般的PE基金退出是在上市的时候,不上市退不掉。我原来想,我包别人退出,没有人买环亚可以买。但事实上找不到合适的项目。
张兵武:有些动作就可以看出你的思路跟别人不一样,比如你最早搞了一个研究院,强化你的技术;搞了一个美容化妆品博物馆,强化你在日化行业的文化性。这些你是怎么考虑的呢?
胡兴国:建研究院,是因为我确实认为产品就是首要的,这个是我从在云南起步时就一直这么认为的。做博物馆,最早没有想过,之前在美容美发协会里面有人说要搞一个博物馆,但是最后也没有人出钱出力,我想还不如自己搞,那就做了这个博物馆。
当时也没想着要为公司做什么事情,主要还是好玩,但是越深入就发现有些事情比较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现在很多国外行业人士也过来参观,非常感慨中国的化妆品历史,那我做这个,也为自己鼓劲,为行业打气。
但是做这个事情最费的还是投入的精力,因为单说钱,总体上相对于环亚来说没什么问题,但是投入进去做事情,找到这些东西,梳理清楚历史文献,很繁琐。现在大概有1000多件藏品。
张兵武:这算是一个行业公益了,哪一年开始的呢?
胡兴国:2007年开始的,当时养了一个团队,准备两年搞起来的。现在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了,指定的旅游景点。
张兵武:对于国货这一块的市场前景你怎么看?
胡兴国:我觉得现在机会挺好的。最先跟我合作的韩国人,2005年的时候帮我定了个目标,他说我们帮你做到中国第一。那个时候,我才卖个把亿,我说我自己不敢吹牛,你们倒是挺猛的。我说你的信心来自于哪里?他说,等你们中国搞完奥运会、世博会,你们中国人的自信心就会起来的,他说韩国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他说我们过去国货都是没有人要的,他说你好好做,我们帮你把研发做起来,生产做起来,你放心往下投,没有问题。
现在回头看看,很多行业的国货都还可以,为什么化妆品行业不可以?以前一些在外企做事的人才说,放在两三年前我们真不会考虑来(本土企业就职),但是现在我们都愿意来,是因为看到了国货的发展前途。研发和技术跟跨国公司比没什么差距了,品牌基础也有了,特别是走在前面的这些家伙,机会要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