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排林立的贸易大楼、川流不息的厢式货车夜以继日地将各式商品运往世界各地。这里是响彻世界的“小商品之都”——义乌市。
作为国内首批国际陆港城市、阿里巴巴旗下的菜鸟物流以及电商产业园总部所在地,义乌凭借成熟的贸易氛围和完善的物流体系吸引了众多小商品生产企业来此地扎根,其周边的九联,廿三里,上溪,龙江等乡镇已经演变成极具特色的工业区。
据官方统计,“卫星城”般的工业区为义乌带来近70%的外来流动人口,这近150万人的群体“养活”了周边近200家化妆品门店,义乌工业区的化妆品零售市场曾经一片繁花似锦。
时过境迁,随着近年来政府政策的变动以及环保督查的愈演愈烈,义乌工业区开始逐渐没落,过往依靠工业区庞大人流量的化妆品店开始陷入困境。
人流锐减、市场监管之下 工业区门店日子并不好过
在义乌上溪镇,这里的义西工业区坐落着大量的玩具制造厂。江慧于2007年在此开出一家丽姿化妆品店。她告诉品观网,镇上原有近10万的人口中,外来人口占到近60%,这一群体贡献了丽姿近90%的客流,单日自然进店人数平均近30人。
“感觉只要有货就可以卖出去。”在工业区最为鼎盛的时期,丽姿的日子着实舒坦。但最近三年,“好日子一去不复返”江慧开始感觉到越做越累。据她透露,同比三年前,客流下滑了近40%。
江慧向品观网介绍,数年前义西工业区有5万余流动人口,如今仅剩不足3万,这对店铺经营带来一道无法挽回的硬伤。
除了人流锐减,工业区政策法规的逐渐完善也限制了化妆品门店的发展。
喊麦、拉横幅等方式是街边店最常用的招揽手段,但走访廿三里,九连,上溪工业区化妆品店时发现,众多化妆品店面门前十分冷清。这源于当地愈发严格的市容整治,气拱门、甚至大幅海报等均被严令禁止。
各乡镇原本一周3次的路边集市原本是剧集客流拉动店销的绝佳契机,但近年来,此类集市被安排进指定的围栏场所,原本每晚街边夜市也被统一清除,这样的夜市曾经也是化妆品门店重要的客流来源。
源头遭“釜底抽薪”,剩余客流汇聚的机会也越来越少,互动空间被压缩殆尽,微信或电话推广对流动人群的效果又乏善可陈,店面对客流陷入无计可施。
“现在单店一天能有10位顾客进店就已经很好了。”在义乌九联工业区拥有两家店铺的九联纤美总经理徐辰向品观网说道。
店铺多点求生 破局路上究竟“何枝可依”
客流量下滑已成定局。如何保证生存,找到自身的发展路径,成了店老板首要思考的问题。
丽姿化妆品首先尝试迎合消费升级,江慧试图通过潮流爆品及进口品寻求突破,但效果并不如愿。原因在于,当地顾客的消费特征与消费升级似乎并不搭边。
园区三点一线工作的年轻人并不关注潮流信息,毫无货品认知基础。工厂下滑的业绩使得工人收入也下降近20%。潮品没有消费土壤,顾客无动于衷,对流动顾客的教育也事倍功半。
改善店铺形象,营造新鲜氛围?廿三里工业区纤美化妆品店老板薛叶曾做过这样的尝试,但顾客似乎也并不买账。
深入探究发现,区域内上百家苏家爱华的样态,对顾客的认知产生极大影响。在开元北街的苏家爱华店内,中岛及背柜毫无设计感,货架仅有空间隔断及归纳功能,日化洗护类货品占到50%以上,护肤彩妆总计约40%,且货品相对低端。
“顾客似乎也习惯了这样的超市样态,货品便宜、好用是消费的侧重点。”薛叶如是说道。
货品升级与改善形象都不奏效,在货品供应价格上相比区域性的大连锁又无绝对优势,提升门店服务质量似乎成了唯一的出路。
徐辰计划在旗下两家店内都开辟独立的美容院区域,开设深度美容美体服务。“暂时只能期望后院稳住业绩。”
江慧受到其他店老板的推荐,在丽姿店内引入祛痘产品,有6年美容院工作经历的她重拾专业知识,着重为顾客解决皮肤问题。江慧近两年更是频繁参加区域的美业赛事提升专业服务技能,配合墙面悬挂的皮肤护理流程与知识,营造出更专业的店铺形象。
廿三里工业区的纤美化妆品,同样开始侧重后院建设。薛叶过去3年间在店内拓展出后院护肤区,床位和皮肤测试仪器均是新增设备,医学专业毕业的她,结合医学知识搭配产品,向顾客教授护肤知识,以期增强老顾客的粘性,以老带新增加客源。
面对未来,店铺的专业度和服务口碑,是薛叶认定的生存之路。
不可逆转的市场环境所带来的致命打击,给这些原本野蛮生长、粗放经营的工业园区店上了沉重的一课。庆幸的是,他们“不得不”走上更专业和精细化的经营路线。
江慧已通过后院深耕、为顾客解决问题肌肤,将店内平均客单价提升近40%,虽然距离专业、精细的现代化门店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但这已足够被同样深陷困境的工业区店铺称道和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