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第一天,被封控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万富贵接到上美集团hr打来的电话,通知她进入面试环节。
此前一个月,她向上海的数家化妆品企业投出简历,但疫情之下,不少企业推迟了招聘计划,简历石沉大海,万富贵在“黄金三月”陷入迷茫。
4年前(2018年),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首次设立化妆品技术与工程专业,万富贵作为第一届毕业生,开启了“领路者式”的求职之路。摸着石头过河的她,只能等着疫情过去。好在企业渐渐恢复生机,万富贵也拿到3家化妆品企业的offer。最终,她进入上美集团市场部,负责新品开发工作。
在业内人士看来,第一届化妆品专业本科生步入社会,在化妆品人才市场上是个“里程碑式”的事件。事实上,自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率先增设化妆品技术与工程专业,至今已有17所高校新增了化妆品技术与工程、化妆品科学与技术专业,共计培养上千名专业人才。
不过,在高校开始有针对性培养人才的同时,行业的人才缺口也越撕越大,人才供需矛盾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大数据”之外的应届生
在化妆品人才市场上,2018年是个分水岭。
此前,化妆品专业人才往往藏匿于本科院校的精细化工、化工工艺等专业中。直到2018年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率先获批增设的化妆品技术与工程专业,撕开了以“化妆品”命名本科专业的口子。
此后数年间,全国各地不断有高校新增化妆品技术与工程专业、化妆品科学与技术专业,定向培养化妆品专业人才。化妆品观察不完全统计,目前,共有17所本科院校增设化妆品专业。2021年,部分高校这两大专业计划招生人数为856人。
而今年,包括万富贵在内的43人,就成为第一批步入社会的化妆品专业毕业生。
与万富贵一样,因疫情而在求职路上稍有波折的,还有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应届生张卜卜。
年初,苏州和上海接连封控,张卜卜被隔离在苏州老家,被迫通过线上渠道参加毕业答辩及求职。3月求职未果,张卜卜放宽职位要求,不再局限于研发等岗位。
一个月后,上海企业逐渐回血,身处其中的尤妮佳也开始开拓新项目,急需有香精香料背景的专业人才。张卜卜通过了尤妮佳二次面试,顺利收到公司人事部发来的入职登记表。
在疫情影响较小的广东,化妆品专业(方向)应届生求职更为顺利。
半年前,广东药科大学应用化学(化妆品科学与技术方向)大四学生许琦诗,注意到辅导员在班级群里发布的一则招聘信息。招聘方为深圳某第三方检测机构,职位是功效评价工程师助理。
许琦诗对这家公司产生了兴趣,并投递出简历。在经过笔试、面试之后,毫无悬念,许琦诗顺利进入该公司实习。而后,许琦诗与公司达成共识,毕业即正式入职。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076万,而4月,16—24岁人口失业率达18.2%。
“万富贵们”成为这批毕业生中的一部分,但又游离在高企的失业率之外。
供不应求的人才市场
不过,高校培养专业人才的速度,并不能追上人才缺口扩大的脚步。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国际化妆品学院执行院长张婉萍介绍,目前,全国化妆品相关企业大约有5000家,而化妆品方向每年培养的本科及以上毕业生不足千人。
化妆品观察统计了本土美妆市场上13家头部企业近两年用人情况,统计维度涵盖诺斯贝尔等头部工厂,上海家化、珀莱雅等头部品牌企业,以及丽人丽妆等头部TP商,发现其本科及本科以上人才数量持续增加。2020年,上述企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总计7913人,2021年,这一数字增长到9790人,共扩容1877人。
而正如前文所叙,当前高校每年培养化妆品专业人才不足千人,远达不到化妆品企业的扩容速度。
同时,随着“新规”出台,化妆品从业门槛提高,企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
出于对产品研发、原料采购及质量管理岗的需求迫切,近年来,冰希黎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招聘平台几乎全年开启。
今年2月,冰希黎吸纳了6个来自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按照计划,在毕业季来临之际,这一数量还会增加。但3月疫情开始,招聘戛然而止。身处风暴中心的冰希黎也只有保持现有团队稳定,待环境向好再重启招聘计划。
林清轩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高居不下。1月,林清轩新一轮招聘计划开启,定下吸纳300位不同领域专业人才的目标。在涉及产品研发、分析测评、功效评价等专业性需求较高的岗位时,企业也会更偏向于选择专业人才。
对于上游工厂来说,化妆品专业(方向)应届生,同样是“香饽饽”。科丝美诗也一直密切关注化妆品专业人才。今年,科丝美诗核心部门研究院,预计招聘50名应届毕业生,其中已有多个席位被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化妆品方向、香料香精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应届生占据。
不过,业内也有不同的声音传出。今年,化妆品行业掀起“注销潮”,一批企业在退出市场的同时,也带走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往年3—5月,广州麻尚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早已开启春招计划,但在疫情与监管重压之下,今年,广州麻尚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还没确定是否需要招聘应届生。应届生们求职顺利,广州麻尚会生物有限公司创始人陈来成对此并不乐观,“跨国公司和工厂都在裁员降薪,小型原料公司无法生存,可能会关闭50—60%,也许过两年招聘市场就会饱和。
“虽然说是马太效应,但是10家公司的招聘需求和100家公司招聘需求相比,那肯定还是100家公司能够容纳更多人员”。
但在某业内人士看来,中小企业退出,并不会影响行业人才供需基本面,“一些中小型企业配备的人才并不够专业,所以即使注销了,也不会对专业人才市场造成影响”。
2万本科人才缺口,如何填补?
某资深业内人士表示,根据部分美妆企业的体量、往年本科及以上人才缺口的情况推算,美妆行业的本科及以上人才缺口,预计在2万人以上。
人才供不应求,作为培养人才的各本科院校,也在不断发力,最为直观的便是部分高校开设出重视基础科研的化妆品科学与技术专业,与重视实际应用的化妆品技术与工程专业。
在这一培养目标下毕业的化妆品专业应届生们,大多因具备理论知识与实操技术,而受到不少企业青睐。但目前来看,这些人才仍未能全然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
在某行业专家看来,不同企业需求的人才层次是不同的,当前化妆品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如能够把技术和市场需求相结合的首席技术官,并不是高校能培养出来的,这类人才只能由社会来“创造”。
上述业内人士则认为,企业在招聘专业人才时,应该看到“冰山下的基本素质”。“从过往的经验来看,很多毕业生专业能力不错,但是由于在校期间可能只偏重于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学习,所以步入社会后,没办法很好地完成从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因此,高校也需要培养学生们多方面能力。”
那么,如何才能填补化妆品市场上的巨大人才缺口呢?
对于高校来说,全方位了解企业真正的人才需求,并以此加强学科建设和拓展或不失为一条“明路”。
如今,不少高校与企业展开校企合作,其意义便在于此。2021年,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与科丝美诗成立联合实验室,通过“学校教授理论知识,企业教授实践技能”的方式,增强学生能力。此外,上海应用技术大学还与相宜本草等品牌展开合作,通过举办“相宜杯”等化妆品产品设计大赛,培养适应产业发展要求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同时,广东药科大学联合荃智美肤生物科技研究院、广东药大化妆品研究开发有限公司等单位,开办化妆品质量安全负责人专题培训。
对于企业来说,应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内部培养,扩大培养视野,赋予毕业生更多可能性。如对于新入职的管培生,诺斯贝尔在企业内部实行“轮岗制”培训,不仅可以使得人才对企业发展情况更为了解,同时也能培养多方面能力,最终匹配最合适的岗位。
在前文所述行业专家看来,不同企业需求的人才层次是不同的,“每个高校培养的重点应该是不一样的,它们可以根据自身固有的资源,去找到侧重点。比如说某学校文科是优势专业,那么就可以重点培养品牌管理方面的化妆品专业人才,差异化优势体现出来,即可以更加满足市场上不同的人才需求”。
注:(文中万富贵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