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在化妆品行业,进口品热已是共识,然而进口品风口之下,并非每一头“猪”都能起飞。甚至,一些品质、口碑不错的进口品牌纷纷败走中国市场,落得退出的下场。
这不仅为品牌自身带来不好的影响和损失,给渠道同样造成伤害与遗憾。因为品牌的“不给力”,直接影响经销商的利益。
论及原因,品牌方或者总代的运营思路出问题要负主要责任。
当前进口品运营“几宗罪”
当前,在进口品运营思路方面,常见的问题如下:
首先,缺乏长期运作品牌意识,“唯利是图”。如某韩妆品牌的运作模式以贸易买断为主,凭业绩选择职业经理人,如此一来,极容易造成断货,严重影响供应链,透支渠道、消费者好感。
此外,品牌盲目“贪多求快”的市场策略也体现出其长期品牌意识的匮乏。一些品牌盲目追求多渠道发展,但自身却缺乏渠道规划和管控能力,导致最后市场乱价。
品牌方的短视有时候也体现在频繁更换代理商上。虽然更换代理商与代理商本身有一定关系,但一些品牌则是经不起“更高回款”诱惑,频繁更代理商,丧失了零售终端的信任。
不仅如此,运营思路陈旧也是重要因素。不少进口品牌的总代为本土团队,在经营进口品时仍未摆脱“压货思维”,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货品压给下游。
而最为致命的,则是品牌方培训、售后等服务意识差。一些终端店主表示,自身进口品运营能力弱,再加上不少进口品牌知名度并不高,如果品牌方只是供货,那么终端推广压力就非常大。
显然,这类进口品牌,品质再好也难以长期发展。美林美妆总经理武清林就表示:“如果一个品牌没有把自己当品牌来运作,我们是坚决不与之合作的。”
解决进口品运营核心痛点:坚持长期目标和价值
由此可见,判断要不要引进一个进口品牌,其运营者的理念至关重要。当下,有没有运营思路领先的进口品牌呢?
来自韩国的树液领导品牌MAY COOP枚柯就是代表之一。如果你深入了解了MAY COOP枚柯中国市区操盘团队——广州品初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称“品初环球”)的运营思路后,你会用“没毛病”三个字来评定。
首先,品初环球在目标上坚持长期价值。品初环球董事长Raymond曾介绍,之所以将公司命名“品初”,意在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品牌的初心始终不变。
除了价值观的坚守外,品初环球能坚持长远发展品牌的目标,还有两个“硬性”因素,一是品牌的可操作性,其次是品初环球之于MAY COOP枚柯的角色。
“品初环球在选择品牌时,通常选择品质好的、调性独特小众的进口品牌,相比于一线品牌,具有代理的可行性。”
就角色而言,品初环球除了担任MAY COOP枚柯品牌中国区总代理,还是MAY COOP枚柯全球第二大股东。“这就决定了我们不同于其他总代和品牌的合作关系,会更持久更牢固。”Raymond表示。
品牌长期发展需平衡产业链上各角色利益
真正愿意坚持长期价值的品牌,一定不会只注重自身利益,MAY COOP枚柯就是这样的品牌。在Raymond看来,MAY COOP枚柯的发展必须平衡产业链上其他角色的利益,即平衡代理商、零售店、BA以及消费者。
具体如何操作呢?
Raymond表示,第一步先要认清自我并精准识别消费者。“我们定位就是二、三线小众进口品,目标群体是初入职场的白领女性,是她们毕业后升级化妆品的第一选择。”将这二者定位清晰的好处在于,一方面会控制好倍率和定价,另一方面对市场份额会有合理的预期。
小众的定位和合理的销售目标,使得MAY COOP枚柯将销售网点规划在5000家门店。“我们不追求满大街都是MAY COOP,它一定出现在符合它定位的地方。”Raymond说道。
因此,与其他品牌不同的是,MAY COOP枚柯在考核销售业绩时,创新提出以“销售瓶数代替销售额”,“我们更注重产品是否到达消费者手中,因此定任务都是按瓶来计算,如果业绩好是因为货品都压在经销商的仓库而没有到达消费者,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在终端支持方面,比起下店销售,MAY COOP枚柯更注重培训带教,增强BA销售技能,而不是单纯帮助其完成销售任务,也因此获得不少BA的支持。
在代理商层面,MAY COOP枚柯的考核方式也是如此,“我们对于只追求回款、只会压货的代理商是不予合作的。”
值得一提的是,Raymond十分注重代理、零售体系的良性发展。“我们会坚持一套折扣体系,能兼顾代理商和店铺的利益,不会因为某一方能给予更多而去损害另一方的利益。”
在竞争混乱的化妆品店渠道,MAY COOP枚柯的运营思路可以说是“一股清流”。尽管目前MAY COOP枚柯的理念还未能被广泛理解和接受,但顺应市场规律的做法才能有效长期发展。
MAY COOP枚柯,未来可期。
温馨提示
MAY COOP枚柯已入驻品观找货·找品牌,感兴趣的化妆品店和代理商朋友,【点击进入】一键“召唤小参谋”,实现商机对接。
品观找货·找品牌,为更高效的化妆品供需对接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