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珀莱雅、上美的战略扩张为号角,一场史诗级的行业竞逐汹涌而至。
一个将目标锁定“2035年全球前十”,在挥舞创新武器的同时,朝着全品类的方向迈进;
另一个锚定“十年300亿”目标,在组织、科研、AI、营销、智造等多维度加速转型……两家巨头毫不掩饰雄心壮志,全力擘画更宏大的蓝图。
超级头部犹如时代棋局的关键棋子,有标杆效应。在百亿珀莱雅与冲击百亿的上美身后,一批准50亿级国货美妆企业也激战正酣:
营收38.8亿的毛戈平,战略性孵化高端子品牌,构建多品牌矩阵;GMV超50亿的谷雨,启动A股IPO进程,同时跨界进军医疗器械;跻身35亿阵营的橘宜,收购科学护肤品牌百植萃,正式切入护肤赛道……
这批已经上桌和即将上桌的“50亿级国货美妆”,正从资本市场运作、多品牌布局到跨品类经营等多领域发起全方位攻势,彼此的地盘逐渐犬牙交错。
集体冲刺IPO
IPO热潮,是这场鏖战其中一个写照。
谷雨于3月与中信建投签署上市辅导协议,并向广东证监局提交上市辅导备案报告,正式开启A股IPO进程。
这家年销50亿的“新顶流”,增长迅猛:2016年成立,2020年销售额(GMV)突破10亿,2022年和2023年销售额一路飙涨至22亿、35亿,2024年突破50亿元(营收约40亿元)。
线上渠道是其重要驱动力,抖音尤为关键。据第三方数据,2024年品牌位列抖音美妆第八名,平台年销售额达15-20亿元;2025年1、2月跻身抖音美妆TOP3,上半年稳居第5名。
在淘天平台,谷雨也表现稳健:2024年GMV达8.32亿元,位列美容护肤榜第31名;今年上半年销售额3.95亿元,排名提升至第29名。
6月递表港交所的林清轩,同样强劲。2022年至2024年,公司总收入分别为6.91亿元、8.05亿元和12.1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32.3%。
其业绩增长的核心引擎是明星单品山茶花精华油。该产品2022-2024年营收占比分别为31.5%、35.3%至37%,显著驱动了公司整体增长。
渠道布局上,林清轩采取线上线下均衡发展策略。截至2024年底,其506家线下门店贡献收入4.94亿元,占总收入的40.8%。
紧随林清轩之后,有30多年历史的植物医生,也在今年开启A股上市征程。
区别于主流美妆品牌在线上激烈角逐,植物医生聚焦单品牌店模式,尤其通过下沉市场加盟快速扩张,4000余家门店支撑起超20亿的年营收规模。招股书披露,2022-2024年公司营收分别为21.17亿、21.51亿、21.56亿元。截至2024年底,线下门店达4328家,规模领先。
冲刺A股的谷雨、植物医生,筹备港股IPO的林清轩,标志着美妆行业新一轮上市潮涌动。这股浪潮中,或许还将迎来另一个备受瞩目的准50亿级企业——橘宜。
2022年市场曾传其IPO消息,橘宜虽予以否认,但表明上市是既定方向,只是时机尚未成熟。据其2024年财报:集团营收同比增36%至35亿,总销售额突破42亿元,主力品牌橘朵营收超20亿(+23%)。结合股权架构,业内预计其更可能选择美股或港股上市。
值得关注的是,这批集中冲刺IPO的企业多为各自细分赛道的头部玩家,如谷雨被誉为“国货美白第一”,植物医生稳居“中国单品牌化妆品店第一”,橘宜则凭借其天猫+抖音旗舰店的销售额,位列“国货公司彩妆业务排名第一”……
上市是美妆企业巩固头部地位、筹集长期发展资金的关键战略举措。行业观察人士指出,国货美妆IPO提速,反映了市场竞争加剧的倒逼效应:新品牌不断涌现,平台月度榜单排名变动频繁,领先地位难以稳固。因此,IPO成为品牌突围的核心路径。
这场围绕“美妆第一”展开的IPO较量,也将决出谁能率先站稳行业之巅,谁的故事在资本市场更具想象空间。
多品牌布阵
围绕“多品牌矩阵”的角逐同样激烈。
冲刺IPO的林清轩,在招股书中清晰指出,公司正积极推进多品牌战略,拟培育多个子品牌,方向包括:“面向年轻人群的轻盈修护保湿品牌”“基于芳香疗法的情绪护肤品牌”以及“以线下连锁为特色的社区美容服务品牌”。
新品牌“华嫆庄”的产品结构与功效定位清晰指向“社区美容服务品牌”,以“红参”为核心,首批储备11款产品,涵盖面部精华/霜/洁面及身体护理品类。
准50亿级美妆集团橘宜,主力品牌橘朵推出聚焦户外运动美妆痛点的副牌「橘朵橘标」,覆盖底妆至眉部六大品类;同时,集团通过收购科学护肤品牌百植萃,成功将业务从彩妆、个护拓展至护肤领域,完善了品牌矩阵。
稳居30亿阵营的半亩花田布局头皮微生态洗护,推出子品牌“97实验室”解决出油、水油失衡问题,已备案精华液与两款控油洗发水新品。
年销20亿的方里加码底妆赛道,发布新品牌“上引FOUND IN ATION”,以“0卡轻色彩”定位吸引Z世代(定价19-79元),首发粉底液、染眉膏,8月将推腮红、粉饼。
相比诸多新品牌,谷雨去年推出的抗老修护功效护肤品牌「粹律ReGreen」,已打开局面。其定位与定价(180-1160元)均高于主品牌谷雨(79-990元)。
第三方数据显示,「粹律ReGreen」在2024年10月开始试水抖音,今年3月,抖音月销售额冲至500万-750万元,目前月销售额稳定在250万元以上。
2025年截至目前,已有至少9个新品牌亮相或处于筹备阶段。构建多品牌矩阵,已成为头部美妆集团角逐市场的关键要素。
“当下新品牌的密集涌现,本质是美妆行业在存量市场中挖掘新机会的必然。”一位业内人士向《化妆品观察》指出,一边美妆行业已进入“存量博弈”与“增量创新”并行的新周期;另一边,部分品牌因因产品力或渠道力不足逐渐淡出市场,为新品牌腾挪出细分市场空间。
跨品类拓展
多品牌战略常伴随跨品类布局。
国货彩妆头部企业花西子今年正式启动对护肤品类的布局,将聚焦修护、抗氧等需求,推出包括次抛精华在内的多款新品;这是其创立以来在产品结构与增长路径上的重大突破。
橘宜同样在拓展边界——通过收购百植萃,其业务正式从彩妆、个护延伸至市场规模最大、竞争最激烈的护肤领域。
彩妆品牌集体“护肤化”,而日益白热化的护肤市场竞争,也推动部分品牌探索技术壁垒更高的细分赛道。
谷雨年初宣布,与新型生物材料与高端医疗器械广东研究院达成合作,计划在未来深入探索医疗器械研发,推出一系列创新医械产品,进军高端医疗器械领域;林清轩则与科丝美诗、科玛展开合作,计划推出主打“抗皱”与“养肤”功效的粉底液及气垫产品。
在此之前,珀莱雅与韩束品牌均推出了底妆新品,前者推出了气垫产品,后者则同步上线了气垫、粉底霜和蜜粉饼。
国内美妆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20亿级准头部和50亿级头部美妆集团正加速延伸自己的品类边界。这场激烈的角逐,已使参与者们的战略版图深度交叠。
业务地盘深度交织中,市场份额的重新洗牌已成必然。如,珀莱雅推出的底妆线,预计定价区间为250-300元,直接切入部分国货彩妆品牌的核心价格带;而花西子如果开始在护肤品上发力,也必将冲击现有护肤品牌的市场份额。
有观点指出,“未来或将形成花西子、谷雨、橘宜、珀莱雅、韩束交叉渗透式的竞争格局。”
这也是头部国货美妆集团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选择。
麦肯锡研究表明,标普500企业平均寿命从1958年的61年骤降至2020年的18年,颠覆周期急剧压缩。企业唯有在第一条曲线抵达巅峰前布局新增长引擎,方能穿越非连续性断层,实现基业长青。
谷雨、橘宜等企业延展品类边界的本质,是依托其现有市场地位与用户影响力,以更高成本效益及更低边际成本争夺增量份额。
“在存量博弈阶段,企业通过品类创新重构产品价值(即“所有美妆产品都可重做一遍”)并相互渗透市场,已成为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与经营效率提升的核心路径。这些企业在增速拐点到来前推动品牌心智迁移,是更为可控的战略选择。如布局更多的品类,获取更多的新用户人群,以及用新品类给老客提供更多购买理由。”某头部护肤品牌前高管指出。
当系统化能力下沉
这场鏖战中,一个趋势显现:国货美妆的“多品牌矩阵”与“跨品类经营”策略,已从珀莱雅、上美两家超头,下沉至所有年营收破20亿的头部企业。
这不仅标志着本土美妆的多品牌战略从“试水”升级为成熟的“系统工程”,更意味着整个行业正迈入全新的发展阶段。
在中国美妆行业,营收20亿、50亿和100亿是国货美妆发展的关键里程碑。突破20亿意味着跻身头部阵营,达到50亿代表在头部站稳脚跟,而跨越100亿大关则标志着成为行业领军者。
涨势迅猛的珀莱雅和上美股份已站上行业之巅,两者在营收和利润上均保持着超越行业平均的增速;贝泰妮、上海家化、巨子生物、华熙生物等规模在50亿至60亿的企业,稳居头部阵营,它们普遍具备一定的积淀,且大多是在成分竞争中脱颖而出;谷雨、毛戈平等跨过30亿营收的准头部企业,则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积极向50亿迈进。
以此为基准线分析国货美妆企业的战略演进,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观察维度:
首先,2024年国货美妆上市企业中不仅有6家营收超过50亿元,TOP10平均营收也首次突破50亿元大关,为历史最高。相较之下,2023年这两项数据分别为35亿和45.7亿,国货美妆整体实力迈上新台阶。
前述高管认为,“品牌集群效应是世界级产业集群的核心标志。中国化妆品产业的崛起,不仅体现在珀莱雅将国货美妆的想象空间拓展至百亿高度,更在于更多20亿级、50亿级企业的批量涌现。”
“正是这一批头部和准头部企业,通过在其专注的细分领域成功实现对国际对手的赶超,共同推动了国货美妆整体市场份额超越国际大牌这一历史性转折。”
其次,当谷雨、橘宜等向50亿迈进的头部集团,开始效仿珀莱雅、上美开启“系统性作战”,也标志着本土美妆集团韧性的成型。
经过四十年的产业演进,中国化妆品行业走完了启蒙、模仿、野蛮生长、单点创新的阶段,如今,本土企业已在供应链整合、研发体系构建、品牌运营等核心能力上建立起系统化优势。
这种能力的质变标志着行业竞争范式的根本转变——国货美妆从昔日的差异化游击战、下沉战,转向以完整的体系化实力与国际巨头展开正面抗衡。中国美妆产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以对等的竞争姿态参与全球美妆市场的格局重塑。
当然,全新的竞争格局下,国货企业在高端化与全球化布局上与国际巨头仍存在明显差距,这既是当前需要补强的竞争短板,更是国货美妆迈向世界级企业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