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品观APP《自在》栏目2020年第19周的推送
“妈妈也曾是少女”,看到菊大发的母亲节文案,瞬间被击中了,想起了妈妈。
一直不敢回忆,妈妈因为癌症去世,记忆里全是她临走被癌症折磨的样子,最后一个镜头,是妈妈火化前,打开冰棺,推进火化间前,我贴着她的脸,竟然就是贴着一块冰的寒冷,没有了体温,妈妈千真万确离开了人世,这个镜头一直不敢碰。
转眼11年了,“妈妈也曾是少女”突然将镜头倒回到妈妈的少女时代,心里涌出了很多美好的回忆。
我能回忆的妈妈的少女时代是幼儿园小谢老师,因为家庭成分不好,妈妈随外公外婆下放到农村,那个时候好像还是集体公社,大人们去做工后,孩子没人照看,于是将村里7岁以下的孩子们组建了幼儿园,妈妈能歌善舞,经常带着从3岁到7岁的孩子们到各村表演,印象中,经常有人会夸我:“那是小谢老师的女儿,真可爱,跳得也最好。”那时的我,不到3岁,大概因为被夸赞,妈妈的少女时代也因此成了我人生最初的记忆。
我和妈妈的合影
再后来,妈妈就随父亲搬到了镇上,在镇上的自来水公司当出纳,每个月的工作之一就是挨家挨户收水费,所以镇上的人可能不一定认识镇长,但都认识那个年轻漂亮的小谢,镇子不大,妈妈如果在学校附近收水费,就会溜到学校,站在教室后面愉愉看我一眼,带点零食让老师转交给我。
而我,好像有心灵感应一般,每每妈妈在后窗看我时,我都知道,所以,每次妈妈看我,我都是特别认真的样子,妈妈也很放心。想到后窗总有一双眼睛,我也因此从不敢开小差,成绩又好又听话,老师也喜欢,作为小谢的女儿,整个小学的记忆充满了优越感。
人到中年,妈妈随父亲又搬到了县城,妈妈和父亲都在县城的物质局工作,计划经济时期,物质局是很好的单位,父亲职务比妈妈高,但不在同一个部门,每年开完总结大会回家,父亲喜笑颜开时,一定就是拿了大奖,如果闷闷不乐,肯定就是没评上先进,而妈妈没有什么高低起伏,每年总是拿回一个“先进工作者”,父亲拿奖时,妈妈就会将两个奖摆起来,父亲没拿奖时,妈妈便低调地将自己的奖放进抽屉里。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物质局首当其冲,不管工作有多优秀,父母同样面临了双双下岗,这种打击是从来没有想过的,尤其是那个时候,小谢已经开始变成了老谢,而我们几个孩子还没有长大,不能自食其力,怎么办?
父亲是生存能力很强的人,也顾不上面子了,带着妈妈从一个烧烤炉开始,几年时间便做成了县城最有名的小小烧烤屋,老谢的那十年是妈妈一生最辛劳的十年,然而,妈妈从来没有抱怨过。
等到我安定下来,弟弟也上了大学,父亲和妈妈搬到了武汉,住在妹妹附近,刚开始安享晚年,妈妈便检查出了癌症。
永远记得2006年4月26日,我在上海回武汉的火车上,父亲告诉我这个消息时,如晴天霹雳一般,为什么会是妈妈?如此善良的好人,为什么?接下来便是一直不忍回顾的妈妈与癌症斗争的3年,手术和放化疗之后,我一直自欺欺人地瞒着她,说早治疗好了,没有转移,回头来看,她心里都特别清楚,身体是不说谎的,身体的每一个变化,妈妈是最清楚的,她只是担心我的心理负担太重,于是装着相信。
2009年7月,妈妈的身体像蜡烛一样,燃到了尽头,她知道我8月要在北京做一个大活动,看我每天丢下工作陪着她,吃了最后一顿饭后,怎么喂也不张口,绝食一周,7月16日凌晨在大舅的照看下,静静地离开了人世。
从此,每年大年初一,清明节,父母的祭日,给父母扫墓便成了和他们另一种形式的交流,今年的疫情,初一和清明节的缺席,他们一定能感受我们禁足在家的思念。
特别感谢菊大的母亲节文案,让我第一次从妈妈的少女时代回顾她的一生,我们在庆祝母亲节时,到底要庆祝什么?
当自己也从少女时代走向中年时代时,有了一定的人生经历,再回顾妈妈的一生时,我想庆祝的是妈妈留给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做人的品性与做事的态度。
妈妈一生都很单纯,从不家长里短说人是非,不管亲朋好友,还是邻里同事,总是记人的好,心里从来没有恨,也没有怨。而做事的态度,妈妈从小谢老师到老谢老板娘,虽然都很平凡,但在每一个岗位上,她都认真做到了最好。
妈妈从不讲大道理,正是她的行为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没有谁的一生会一帆风顺,但相信有了善良包容的品性,认真精进的态度,面对人生,至少多了一件护身符。现在看来,这是妈妈留给我们最大的遗产。
妈妈走的时候,我承诺说:“下辈子,我还做您的女儿。”据说在量子世界里有平行宇宙,而平行宇宙是不被时间和空间束缚的,母亲节,我想,在另一个平行宇宙里,我当然还是小谢的女儿,而小谢老师就是那个永远的少女妈妈!
刚写完这篇文章,作为一名母亲,我也收到了最好的母亲节礼物——陈同学写给我的信。虽然还没有征得她的同意,但我认为这是一份非常珍贵的礼物,附在文末作为纪念:
妈妈是我最“烦人”的女儿
这个母亲节,本打算走个程序发张和老妈的合照在朋友圈,选了一张去年寒假在韩国南山塔上照的照片,琢磨着要写什么样的文案可以在众多祝福中脱颖而出,紧接着,“妈妈是我最‘烦人’的女儿”突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幼儿园之前在外婆家的日子,妈妈在我心里是那个每周末期待的可以见到的人,是出差会给我买新衣服的人,也是偶尔会和我还有外婆睡在一张床上的人。
后来上了幼儿园,妈妈是尽管答应周末来接我却偶尔失约的人,是那个每到周日送我到幼儿园退休校长家,是被我扯着头发不愿意让她走的人。
在小学之前,我都不太能理解为什么不能和妈妈天天见面,外婆和校长奶奶总是告诉我妈妈很忙,可是那么小的我,也不知道什么叫忙。但是也因为小,我根本没有记恨我忙碌的父母,反而是更期待,也更珍惜可以见面的日子。
小学一年级上学期是在住校,第一天晚上,因为爸爸妈妈把我的行李送错了地方,只有我一个小孩站在寝室的走廊,其他的小孩们都在房间里玩耍嬉戏,炫耀着爸爸妈妈给她们准备的行囊。我不愿意看她们开心的样子,转头看着窗外的月亮,假装自己很酷的样子,但那是我第一次真的埋怨爸爸妈妈的粗心。
其实小学一年级上学期,我在寄宿学校过得很不好,那段时间我每天晚上都会做噩梦。好在因为学校周末不开门,爸爸妈妈必须要接我回家。
有段时间,我天天在妈妈的办公室陪她加班,公司的人经常关心我,怕我无聊,陪我一起玩。不过我一点也不无聊,陪妈妈加班其实挺好的。我可以躺在老妈办公室的沙发上听半天的歌,也可以在旁边玩会电脑,累了就睡在沙发上,也经常守在前台,一直到妈妈和我一起回家。
所有人都夸我体谅忙碌的妈妈,愿意陪她熬夜加班,担心我长身体的问题,但是我更在意的是妈妈每天都对着电脑拼命的工作的模样,让我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忙。
我不记恨也不埋怨妈妈把我送到不是很熟的亲戚家住。外婆在那个月去世了,但妈妈紧接着有重要的工作,本就因为外婆的去世感到悲伤的妈妈,却需要立刻转换心态投入到工作中,没有时间照顾我,于是想把我送到一个不是很熟的小姨家住一个月。
说实话,我当然不愿意一个月都过没有妈妈的生活,但还是答应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那一次离开我没有哭。那一个月里,那个小姨把我照顾得很好,早上玩得很累,忘记了难过的事情,不过一到晚上睡觉的时间,就要一遍一遍地问小姨,今天是第几天了,妈妈还有多久可以来接我。记得很清楚的是,我没有在她们家闹过一次,所以很多知道这件事的人都夸我很懂事。所以我一直是别人眼里妈妈的乖女儿。
但是从什么时候起,妈妈就突然变成了我的“女儿”呢。小学六年级开始,妈妈基本上每周末都一定会回家,但是六年级那一年是我的叛逆期,不再像以前一样能体谅人,只要吵架就会把“因为小时候爸爸妈妈都不在我身边”当作借口。但其实我不是这个意思,我也根本没有觉得是因为妈妈我才会叛逆。不过妈妈是很会冷战的类型,而我最受不了冷战,最终我只得乖乖道歉,乖乖认错。也许正是因为妈妈不愿意和我吵,导致我的叛逆期只持续了不到一年。
初中的时候,和妈妈的相处的时间越来越多,每周末都一定要去电影院看一场电影,周六一起去公司,她依旧在办公室里加班,而我依旧守在前台。
我“母亲一般的叮嘱”是在妈妈得了过敏性鼻炎之后。我没怎么见过妈妈生病,那一次她因为过敏得了皮肤病,我开始担心妈妈的健康问题,叮嘱她不要老是喝咖啡,不要忘记吃饭,不要喝酒。后来目睹了她没有一点安全防范意识的种种行为之后,我又开始叮嘱她在家门口买一个摄像头,叮嘱她不要一个人在公司呆的太晚,在停车场的时候记得多注意四周……
但是妈妈就像一个“青春期”的女儿,总是不按照我说的做,还故意惹我生气,真的很烦。同学们总是羡慕我有这样朋友一样的妈妈,我却说如果你们知道她有多烦就不会这么说了。就像那些嘴上说烦的妈妈,其实心里最喜欢这样烦自己的女儿。
初三快中考的前几个月,突然有一个出国留学的机会,妈妈让我自己做决定。不仅是考虑我自己的未来,妈妈的未来也在我的考虑范围内。如果我出国留学了,妈妈一个人会好好照顾自己吗?这是我问过自己很多遍的问题。我也和老师讨论过这个问题,老师说:“你妈妈都是成年人了,当然会好好照顾自己”。于是我后来才发现,其实我想问的是:“如果我留学了,我和妈妈就又要很久都不能见面了,我有勇气再一次过这样的生活吗?妈妈会想我吗? 我会想妈妈吗?”
在老师的再三支持下,我咬紧牙关告诉了妈妈我要出国留学的决定。其实我知道,我想问我自己的那几个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反而都是肯定句:我没有勇气,妈妈会想我,我也会想妈妈。
已经来美国快两年了,而我还是很想妈妈,我知道妈妈也很想我。特别是新冠肺炎的那段时间,我每天都打电话提醒妈妈注意安全,我非常担心,我觉得没了我,妈妈就是不能好好地照顾自己。就像觉得没有妈妈在身旁,女儿就什么也不会的唠叨“老太婆”。
我的一些童年经历,说出来或许是很多人都觉得难过的故事。对我来说,难过时有,但幸福更多。我一点也不后悔有这样的童年,因为我知道,在得到一些东西之前,我需要牺牲些东西,但是我不觉得这牺牲有多么可惜,或是感到后悔。因为我要为了我得到的东西感到庆幸,感到骄傲和幸福。我可以照顾妈妈,可以早早地就学会照顾自己,可以和妈妈做最好的朋友,可以17岁了还和妈妈亲嘴,可以一起睡一张床,可以一起看每一场电影,可以一起看演唱会,可以去哪里都是一起,而这一切不是每一对母女都可以做到。
如果妈妈可以在未来的每一天都做我最烦人的“女儿”就好了。分开的时候也不要难过,见不到的日子也不要悲伤,像我小时候一样,总是期待着见面的那一天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