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半年,莎莎中国又一次深陷负面舆论。
日前,上海市黄浦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一则行政处罚决定书,因生产经营不符合技术规范的化妆品,莎莎化妆品(中国)有限公司(下称“莎莎中国”)被罚没98.56万元。
形象受损的同时,更让莎莎中国焦虑的,是近年来持续下滑的业绩。最新财报披露,截至2024年6月30日的第一季度,母公司莎莎国际录得营收9.45亿港元,同比下跌9.8%。
失意的,不仅仅是莎莎国际。纵观整个传统美妆零售商,均在消费者需求转变中进入低增长时代,落伍者甚至被时代抛弃。
菌落总数超标410倍
莎莎中国再吃百万罚单
莎莎中国此次被罚,源于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一次抽检。
据行政处罚书披露,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在2023年度化妆品监督抽检中发现,莎莎中国广州市广路店经营的“sasatinnie 沁润护手霜”,经检验菌落总数不符合《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版)》的规定,超标410倍,被判定为不符合规定的化妆品。
针对该线索,上海黄浦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立即展开了调查。经查明,涉案产品“sasatinnie 沁润护手霜”由莎莎中国委托广州市丰歌医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丰歌医药”)生产,由于后者首次采用的特殊灌装设备(其中管道部件)存在清洗、消毒不彻底的问题,导致最终产品受到污染,即菌落总数超标。
至2024年1月19日案发,莎莎中国线上线下共计36个店铺销售该批次“sasatinnie 沁润护手霜”共计9162支,销售总额约为16万元。案发后,莎莎中国将该批次“sasatinnie 沁润护手霜”,全部下架并召回销毁。
鉴于构成了生产经营不符合《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要求化妆品的违法行为,根据《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第六十条第一款第(二)项,品牌方和工厂双双被罚:作为生产方的丰歌医药被广州市白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没37650元;作为备案人的莎莎中国被上海黄浦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没收违法所得10.2889万元,罚款88.2728万元,合计约98.56万元。
事实上,这并非莎莎中国首次被罚。
早在去年7月,莎莎中国就曾吃下一个百万罚单。由于生产经营或者进口未经注册的特殊化妆品,莎莎中国被上海市长宁区市场监管局处以没收5.6万元、罚款89.7万元的行政处罚。
今年3月,莎莎中国又因在天猫“葆丽美旗舰店”销售的“瑞士suisse葆丽美水润焕采精华液”,广告内容含有医疗用语“抗炎”,被判定虚假宣传,被上海市黄浦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罚款4000元。
与此同时,莎莎中国还陷入多起法律纠纷。企查查显示,莎莎中国相关法律诉讼合计40余件,其中56.25%的案件身份为被告,近5年内42.86%的案件集中于2021年,劳动合同纠纷占比最高。
数次被罚又官司缠身,显然,莎莎中国正处于“多事之秋”。
业绩摇摆、门店骤减
转型“阵痛”中的莎莎国际
莎莎中国身陷舆论旋涡,折射出莎莎国际在发展中存在的管理漏洞。
公开资料显示,莎莎国际成立于1978年,1997年在香港上市,目前销售逾600个国际美妆品牌,涵盖护肤品、香水、化妆品、护发、身体护理产品及美容小仪器等9000种产品,其中逾120个为莎莎自家品牌及独家代理的国际品牌,是香港最大的化妆品代理商之一。此次被曝光不符合规定的产品,就来自莎莎国际的自营品牌之一sasatinnie莎莎天妮。
2005年,莎莎国际通过在内地成立莎莎中国,正式进入内地美妆零售市场。自此,中国内地,成为莎莎国际最重要的业绩支柱。
近年来,这个美妆零售巨头,在负面缠身的同时,业绩表现也像坐过山车一般跌宕起伏。
疫情期间,高度依赖内地游客的莎莎国际,业绩一度遭“腰斩”。具体而言,2020财年—2022财年,连续三年录得数亿元亏损,其中2021财年营销额下跌46.8%至30.43亿港元,净亏损3.437亿港元。
2023财年,莎莎国际业绩“回血”,2024财年继续稳中有升。财报披露,在截至2024年3月31日的12个月内,集团收入大涨24.8%至43.7亿港元,利润猛涨276%至2.2亿港元。莎莎国际解释,增长主要系香港、澳门与内地通关后,内地旅客的旅游购物促使港澳地区线下销售营业额大幅度增长。
然而,好景不长。今年第一季度(2024年3月31日-6月30日),莎莎国际整体营业额同比下跌9.8%至9.45亿港元,其中,中国香港、澳门的营业额同比下跌20.4%至6.85亿港元,约占总营业额的72.5%。
与此同时,莎莎国际的内地版图也在不断缩减。莎莎国际控股主席兼行政总裁郭少明曾于2013年表示,“希望莎莎在内地可以拥有300-500家店”。然而,事与愿违。最新财报披露,截至2024年6月30日,莎莎国际零售店铺总数由原来的234家减至186家,中国内地门店关闭最多,由高峰时期的80家锐减至31家。
对于摇摆不定的业绩,郭少明仍持乐观态度,“2024年已过了一半,尽管零售经营环境充满挑战,集团相信,随着中国内地经济复苏及消费力转强,以及促进港澳经济及旅游业发展的政策逐步完善,我对长远未来充满信心。”
无疑,随着疫情消散,莎莎国际正迎来拐点。下一阶段,莎莎国际能否打赢翻身仗,保持业绩稳健增长,或许依然要打上一个问号。
内外夹击下
传统美妆零售商“生存战”升级
陷入困境的莎莎国际,只是传统美妆零售商的一个缩影。
一方面,伴随着消费降级,购物喜好与习惯的改变,传统化妆品店在留客、拓客、吸客方面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生意难做”是共同的体感。
另一方面,传统门店面临同质化严重,创新不足的窘境,而新锐美妆集合店近两年“异军突起”,一定程度上挤压传统美妆零售商的生存空间。
与此同时,监管趋严,美妆零售头商上的“紧箍咒”进一步缩紧。譬如妍丽、屈臣氏、丝芙兰,都曾上过“黑名单”,缘由各不相同,但一定程度上都损害了企业的形象。
随着生存战升级,美妆零售商集体进入低增长时代。
典型如,一度跃升为东南亚第二大化妆品零售企业的卓悦控股,不堪亏损,已于2022年10月进行破产清算;就连背靠LVMH的丝芙兰,也在重压之下,宣布于2024年5月6日起舍弃韩国业务,包括线下实体店以及网上商城;美国美容产品零售商Ulta Beauty也业绩放缓,2024年Q2净销售额仅同比微增0.9%,毛利润也呈现下滑态势。
显然,传统美妆零售商的江湖地位正受到冲击,如何扭亏为盈、扭转口碑,成为摆在他们面前共同的课题,大家都站在了不得不变的关键路口。
莎莎国际的变革有目共睹。随着线下门店发展受挫,莎莎国际自2021年开始将重心放到线上渠道,同时发力自营官方网站、微信小程序、抖音平台等渠道。效果立竿见影。今年第一季度,莎莎国际线上销售大幅增长71.3%至2.01亿港元,约占总营业额的21.3%,其中,中国内地的线上销售大幅增长160.3%至1.35亿港元。
屈臣氏也开始了大刀阔斧地改革。不仅人事“大换血”并首次采用联席制度,集团新任CEO倪文玲在履新时还表示,今年会在中国内地新推出逾150家Watsons Pink门店,配合独家定制的试装台、半开放式SPA区域等细节,打造全新的零售场景。
除了调整组织架构,丝芙兰还积极开展“数智化转型”,欲通过打造差异化门店实现破局。目前,其已分别在上海、武汉开出“未来概念店”,将由“人、货、场”构成的零售体验提升到新高度。
随着线上流量红利消失,2024年大量品牌高喊回归线下,线下零售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如今,以莎莎国际、屈臣氏为代表的传统美妆零售商,正掀起一场大变革,这场变革将重塑美妆零售格局,谁能笑到最后,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