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美妆行业发生了这些值得关注的事情
•欧莱雅投资中国护肤品牌「LAN兰」
• 华熙生物再关一品牌
• 橘宜重启关停品牌
• 乐敦旗下肌本科或出中国
• 24条化妆品监管新政发布
• 化妆品将禁汞
• 10月化妆品出口量碾压进口
品牌
欧莱雅投资中国护肤品牌「LAN兰」
11月17日,欧莱雅集团对中国护肤品牌「LAN兰」进行少数股权投资。
本次投资由欧莱雅中国旗下上海美次方投资有限公司进行,并获得了欧莱雅集团战略创新风险投资基金公司BOLD的支持。
欧莱雅北亚总裁及中国首席执行官博万尚表示:「 LAN兰」卓越的增长潜力,根植东方文化的品牌美学叙事,以及对美与科学的持续追求。都与欧莱雅‘创造美,让世界为之所动’的使命不谋而合。此次对「 LAN兰」的投资,进一步彰显了中国市场在欧莱雅全球战略中的核心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LAN兰也是首个获得美次方投资的中国本土护肤品牌。
自2019年创立以来,「LAN兰」依托“分子油萃”、“植物愈伤工艺”等前沿生物科技,成功推出时光油、气泡油等明星产品。据沙利文数据,LAN兰2023至2024年连续两年蝉联全国面部精华油销量第一。
LAN兰品牌创始人丁小兰表示:此次合作是基于彼此对美与科学的共同追求。LAN兰将借助欧莱雅在全球美妆科研与市场拓展中的深厚积淀,加速产品创新与全球化布局。
未来,LAN兰将进一步在功能油脂研发与植萃科技上持续投入,完善线下零售体验,以及供应链与产能优化。
华熙生物再关一品牌
近日,华熙生物旗下德玛润品牌天猫旗舰店停止运营,店内已无商品在售,官方社交账号也均停更1-2年。
这已经是华熙生物今年关停的第三个品牌。此前,儿童护肤品牌润熙禾、胶原蛋白抗衰品牌润熙泉也分别在今年7月和9月关停。
对此,华熙生物表示,德玛润品牌线上渠道的相关调整,是华熙生物在当前阶段进一步聚焦主业和主要品牌布局的一部分,旨在提升整体经营效率与资源配置。
德玛润作为2017年推出的中端护肤品牌,虽积累14.1万天猫粉丝,但爆款橘萃精华累计销量仅1000件,市场表现未达预期。

据不完全统计,过去十余年,华熙在护肤及个护领域布局超16个品牌,覆盖功效、院线、男士、母婴、宠物等赛道。看似多元化布局,实则多数品牌未建立差异化优势,陷入同质化竞争。
2023年起,华熙生物业绩断崖式下跌,今年3月,创始人赵燕重回一线,开启刮骨疗毒式变革,收缩非核心品牌成为重要举措。
不过,品牌收缩只是表象,华熙生物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重塑核心竞争力,重回行业龙头地位。这些战略调整的成效,有待市场检验。
橘宜重启关停品牌
据报道,橘宜集团近日正重启旗下护肤品牌“黎感”,标志着其向功效护肤领域的进一步拓展。
黎感品牌成立于2021年,运营主体为上海黎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由上海橘宜化妆品有限公司100%控股,最初定位科学护肤品牌,在2023年转向香氛个护赛道,不久后悄然关停。
今年8月,橘宜集团董事王志文接任黎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法人,并重新注册“LEEFON黎感”第3类商标。10月底,上海橘宜化妆品有限公司备案了三款护肤产品,分别为黎感灵芝玻色因抗皱面霜、黎感灵芝淡纹修护精华油、黎感灵芝水光精华面膜。

值得一提的是,橘宜集团不久前正在孵化新护肤品牌LITOLOGY辑光。再加上橘宜集团旗下已囊括的橘朵、酵色、百植萃、馥绿德雅(中国业务)、丰添5大品牌,显示出集团由彩妆向多品类美妆集团转型的决心。
作为年零售额突破42亿元的国货美妆企业,橘宜正通过“自主孵化+外延并购”双轮驱动,构建多品牌、跨品类、国际化的运营体系。
乐敦旗下肌本科或出中国
日前,日本乐敦制药株式会社旗下护肤品牌肌本科在天猫旗舰店发布公告,宣布将于2025年12月11日自主终止经营。
据悉,该品牌官方公众号、微博、小红书等社交账号内容更新均停留在2023年12月底,且未开设线下门店。
乐敦制药成立于1899年的大阪,旗下拥有曼秀雷敦、肌研、乐敦CC等品牌。肌本科成立于2020年9月,是乐敦制药旗下首个精华原液品牌,于同年进入中国市场,产品以在安全范围内配比高浓度功效成分为核心卖点。

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肌本科的品牌叙事及营销方式过于单一,本土化运营明显不足,产品陷入“成分内卷”困境。
肌本科的退场,折射出日系美妆品牌在中国市场面临的普遍困境:在欧美品牌与国货崛起双重挤压下,尽管有专业药企背书,若不能实现深度本土化、构建成分差异化壁垒,仍难在中国市场获得长远发展。
监管
24条化妆品监管新政发布
11月17日,国家药监局正式发布《关于深化化妆品监管改革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从原料创新、申报新功效、提升注册备案效率到国际化接轨等5个维度推出24项改革措施,以期到2035年基本实现监管现代化。
针对功效宣称的行业痛点,《意见》开出了“即报即审”的药方:一是对新功效化妆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建立审评“快速通道”;二是设立前置咨询机制,为企业提供研发阶段的技术指导,避免企业走弯路;三是根据行业发展情况和监管需要,动态调整化妆品分类规则和分类目录,为新功效产品的认定和管理提供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意见》特别提出“促进化妆品银发经济发展”,鼓励企业研发适合老年群体肤质特点的化妆品。
中国化妆品监管体系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正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与国际兼容的监管模式。随着《意见》的落地,企业在原料创新和新品开发方面的积极性将大幅提高,推动我国从“制妆大国”向“制妆强国”的转型升级。(相关阅读《监管松绑!美妆行业大变天》)
化妆品将禁汞
11 月 17 日,为进一步完善化妆品技术标准,中检院发布关于公开征求《汞及其化合物(征求意见稿)》等3项化妆品标准意见的通知,反馈意见截止时间为2025年12月12日。
根据《意见稿》,硼酸苯汞、硫柳汞等2种原化妆品准用防腐剂拟调整为化妆品禁用原料,删除汞限值的备注内容“含有机汞防腐剂的眼部化妆品除外”,调整后与日本、东盟的使用管理要求一致。
若此次征求意见稿实施,我国化妆品中将全面禁止使用含汞及其化合物的原料。
除汞及其化合物外,《意见稿》还对其他原料使用规范作出调整:邻苯基苯酚及其盐类在作为驻留类产品使用时的最大允许浓度从总量的0.2%(以苯酚计)调整为总量0.15%(以苯酚计);在用于淋洗类产品及驻留类产品时,不得用于可能具有吸入风险的产品,且标签上必须标印避免接触眼睛。
酸性紫43号(CI 60730)在用于将非氧化型染发产品使用时的最大允许浓度从1.0%调整为0.5%;将其他限制和要求中水不溶物从不得小于0.4%调整为不得大于0.4%。

随着我国化妆品监管体系的持续完善,原料与限用物质的管控标准正逐步与国际接轨,技术层面的壁垒正逐步扫除,为我国化妆品产业参与国际竞争奠定坚实基础。
市场
10月化妆品出口量碾压进口
11月18日,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10月中国美容化妆品及洗护用品出口量达13.22万吨,同比增长15%;出口金额45.11亿元,同比增长5.3%。1-10月累计出口量128.45万吨,同比增长18.9%,呈现稳健增长态势。
与出口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0月化妆品进口量为2.65万吨,同比下降6.2%;进口额86.37亿元,同比下降17.7%。进口市场的“量额齐跌”反映出国内消费者对进口美妆需求的结构性变化。

与此同时,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0月国内化妆品零售额达523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9.6%。这一增长既受益于“史上最长双十一”促销周期的提前启动,也体现了国内消费市场的持续回暖。
当前,中国化妆品市场正呈现“内外分化”格局:一方面,供应链成熟与品牌力提升推动出口稳步增长;另一方面,进口市场在高端消费外流与国货替代加速的双重作用下进入调整期。随着国货品牌的全面崛起与消费者的日趋理性,中国美妆市场的全球化竞争将进入新阶段。
